茶艺

武夷岩茶核心制作技艺之焙火
作者:小贝壳茶业 发布时间:2025-04-09 09:34:15 浏览次数 :93
武夷岩茶制作中的烘焙也称炖火、吃火,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香气、滋味和独有品质风格的关键工序。在足干的基础上,连续长时间的“文火慢炖”不仅可以去水保质,而且在低温慢炖过程中,干热促进了茶叶中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分解,可增进汤色、提升滋味醇度和促进茶香熟化等。
武夷岩茶烘焙方式多、技术性强,与武夷岩茶特有香气和独特的口感韵味密切相关。“文火慢炖”是烘焙的基本要求,火功不论高低,均要求将茶叶焙透。同时,还须注意火功高低是烘焙时间和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,不能单以时间或温度来衡量火功的高低。必须根据烘焙方式、茶树品种、茶叶产地、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,才能达到烘焙的最佳效果。另外,在烘焙过程中要即时审评,调整温度高低,决定烘焙时间,以达到最终的火功要求。烘焙方式有数种,如用炭焙,焙茶机、电焙笼等。
在焙火上,根据岩茶焙火的程度可分为轻火、中火、重火三类,所谓焙火程度系指在烘焙时间的长短及温度高低综合评估,相互联系作用而成。其火功高低,主要还看茶汤表现。一般而言,轻火岩茶烘焙时温度较低(110~120℃),时间较长(10~15h),火功较低。轻火岩茶香气清远,高而幽长,鲜爽;滋味甘爽微带涩,品种特征明显,但韵味稍弱;汤色浅橙黄,稍淡;叶底柔软,鲜活;这种岩茶不耐贮藏,容易出现“返青现象”。中火岩茶烘焙温度一般控制在120~130℃,时间8~12h。中火岩茶香气浓郁,带花果蜜糖香,杯底香佳;滋味醇厚顺滑,耐泡,岩韵显;汤色橙黄;叶底转色,品质耐贮藏。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岩茶。足火岩茶烘焙温度一般控制在130~140℃,时间6~8h。
传统风味岩茶火功一般较高,掌握足火。如水仙等传统品质,干茶叶脉突出,俗称“露白骨”;香气多表现为果香,杯底香佳;滋味浓厚,耐泡;汤色橙黄明亮;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,俗称“蛤蟆背”或“起泡”,茶叶耐泡耐贮藏。
炭焙岩茶与电焙岩茶
首先是火功香的香型不同。炭焙的岩茶炭烤味会渗透到茶叶中,形成炭焙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。电焙的岩茶采用电炉进行烘焙,温度和时间能够被精确控制,稳定性比较强,能够充分保留茶叶的原味和香气,其茶汤清香幽雅、味道鲜爽。
第二是火功香持久性不同。炭焙的岩茶炭火香更持久,更耐存放。保留时长与火功的轻重、足透程度有关,足火岩茶的炭火香可保留三、五年以上。
第三是火功足透度不同。炭焙的火功可以达到很足、很透,青味易除、滋味容易转化。
火功香和炭火香是不同的,要多感觉、多实践才得以区别,特别是闻冷香(杯底香),杯底香是岩茶的特点,更容易分辨香型。其持久程度和茶叶的山场环境、加工工艺等(质量等级)有直接的关系。杯底香带有花果香和火功香,有些火功香属于炭火香,有些火功香则就是火香,要实践对比后才能更深入辨识。焙火后三两月内,闻干茶香时最容易辨别。轻火茶更难分辨,火功越足越易分辨。
在茶渣的辨识上:
炭焙过的茶叶泡过后,如果软软的代表炭焙技术佳。电焙茶叶渣会较没弹性,炭焙茶掌握好,茶渣有韧性。
在汤色上:
炭焙岩茶茶汤橙黄、微浑而不浊,散发出烟熏的香气。而电焙岩茶口感鲜爽,茶汤呈浅黄色,有明显的清香。
在味道上:
炭焙岩茶由于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,茶汤浓郁醇厚、味道浓烈,具有明显的岩韵特色,是浓香型茶叶的典型代表。电焙岩茶则因为制作工艺精细,口感清爽柔和、回甘且不带涩。
一般来说,在茶渣的辨识和味道时适用于中火茶,汤色上适用于足火茶。
重焙火过的岩茶与轻焙火时对比:外形更紧结,色泽更乌褐,汤色加深;香气更浓沉、幽长;滋味更浓厚;刚焙好时味略带涩,储存几个月后会转醇滑。中低火功的茶一般存放一、两个月后,炭火味就会明显下降。中足火功的茶一般要过三、五个月后,炭火味才会明显下降。足火、高火功的茶一般要放半年、甚至一年以上炭火味才会明显下降。
焙火是提升武夷岩茶岩韵的重要工艺。一般情况下,火功越足、越透,岩韵越强,但火功过高、过头了,也会降低岩韵,使茶水变空了。轻火茶的岩韵更难体会和鉴别。陈年岩茶如果没有很明显的返青味和潮气就不需要再次焙火。如果需要更好的继续陈放,可以进行低温烘干处理后再密封存放。